饱含军垦特色的镂空雕塑。
曾经的废弃工厂,如今成为游客的打卡圣地。
自从本世纪初北京798艺术区大获成功之后,国内许多地方都兴起了一股“工业废墟”热潮,在七师胡杨河市,也有这样一个地方,从原来的废弃工厂,变身为当地的新地标。
手握钢枪、保卫边疆的母亲;头顶烈日、收割小麦的母亲;灯光下、抱着孩子的母亲……
刻在废旧钢柱上的“戈壁母亲”形象。
日前,记者来到七师胡杨河市一二六团戈壁母亲文化创意园,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这一组刻在废旧钢柱上的雕塑群——戈壁母亲,在蓝天白云之间,镂空构造与亮黄色主体形成的明暗色差如同神来之笔,将戈壁母亲的形象生动地勾勒出来。
“这里原来是个棉花加工厂,工厂废弃好些年了,时代抛弃了它们,艺术拯救了它们。”七师胡杨河市文联主席耿新豫告诉记者说,戈壁母亲雕塑群的另一层含义源于曾在央视热播的电视剧《戈壁母亲》,一二六团是作家韩天航长期工作和生活的地方,也是韩天航作品《母亲和我们》(电视剧《戈壁母亲》由该作品改编而成)的原创地,其主人公原型便是上世纪50年代一二六团的军垦母亲们。
利用废旧金属制作的雕塑《号角》。
戈壁母亲文化创意园是一二六团党委深挖可利用资源,多方面修旧利废而规划设计的文化产业园,项目占地面积4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文化设施主要有兵团历史题材系列金属雕塑群、兵团工业发展展览馆、兵团工业发展半景化造型区和兵团工业博物馆。第一期建设工程于2015年11月28日顺利竣工,并对外开放,是当时全兵团第一个以展示兵团工业发展历史为主题的文化景点,被誉为兵团工业的浓缩,兵团的“798”文化产业园。
利用废旧金属制作的雕塑《戍边英雄》。
据全程参与雕塑创意的七师胡杨河市文联主席耿新豫介绍,兵团历史题材系列金属雕塑群共有金属雕塑8组,主要是利用废旧金属制作的特色雕塑群,包括军歌嘹亮、拓荒者、巡逻守边等,目的在于让兵团子孙后代牢记团场工业创业的艰辛,继承和发扬兵团精神。
园区内极富年代感的墙体标语。
记者环顾戈壁母亲文化创意园,有种时光倒流的感觉:斑驳的红砖老墙,富有年代感的墙体标语“兵团工人有力量”,错落有致的工业厂房,工人们曾经用过的生产和生活工具,以及后院茂盛的芦苇荡,那些定格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场景扑面而来。
走进园区的兵团工业发展展览馆,有一种历史与现实、工业与艺术完美结合的感觉。展览馆是利用废旧的棉花加工厂厂房和机器设备,通过实物和图片,展示兵团工业从手工业作坊到现代工业发展的过程,使参观者了解工业发展的艰难历程,更好地领会和感悟兵团精神的深刻内涵;兵团工业发展半景化造型区,设立了15组半景化造型,它是通过实景加背景的方法,还原各类工业发展的雏形。
七师胡杨河市文联主席耿新豫(右)正在向参观者介绍兵团工业发展历史。
“一二六团素有‘中国军垦文化之乡’和‘戈壁母亲故乡’的美誉,文化艺术人才众多,‘戈壁母亲’文化品牌享誉疆内外,围绕“戈壁母亲”主题,一二六团在城镇化建设中实施了一系列文化工程,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戈壁母亲文化现象’。”耿新豫说。
(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