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场馆听故事、工作室内学英模。在塔里木大学,各思政课教师打破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等界限,做到红色文化在哪里,思政课就上到哪里,把红色场馆当思政“教室”、把革命故事当思政“教材”,增强思政课的趣味性、亲和力,在可观、可感、可触摸的思政课中培养出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新时代青年。
“理论 实境”“胡杨精神育人——名师思政导航课”走进阿拉尔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张康 摄
“理论 实境”“胡杨精神育人——名师思政导航课”走进阿拉尔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张康 摄
“理论 实境”“胡杨精神育人——名师思政导航课”走进阿拉尔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张康 摄
“这一件件珍贵的文物,一张张泛黄的照片,展示着军垦战士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开发建设边疆的风雨历程。”正在讲解的是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思政课教师王小云,把思政课搬出“课堂”是她的尝试。在现场,她将一个个红色小故事,用通俗的语言讲述出来,让学生感受老一辈兵团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
“把一个个故事融入思政课的理论中去,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理论,入脑入心,使学生能够真正地从内心接受它,然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王小云说。
塔里木大学学生谢玉倩说:“一边参观一边听革命故事,让我切身感受到了老一辈屯垦戍边的革命精神,更加生动形象。这种形式很好,能够让我们在真实情境中汲取前进力量,把握人生方向。”
新疆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利用本土红色资源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塔里木大学上好思政课的教学方式之一。广大教师结合当地党史资源,将身边党史、红色校史融入课堂、实践调研、现场体验等活动中,让枯燥的课堂“活”起来、“动”起来。
胡杨导航工作室与第一师第一中学开展红色精神主题研学活动。王小云提供
在创新思政课教学中,塔里木大学还开设了胡杨导航工作室,经常邀请老军垦、老红军、英模人物走进课堂,把他们的亲身经历与学生分享,将“活教育”与“活课程”相融合。与此同时,学校还打造了以“浇花”“育花”“绣花”为思政内容的“胡杨精神育人——名师思政导航”工程,以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让一个个故事从历史深处走进当代实践。
塔里木大学学生薛文艺说:“在听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有所体验、有所感悟,可以从这些事例以及发展的过程中塑造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思政课现场。张康 摄
多年来,塔里木大学在思政课教学中不断转变模式,从“行走的班会”到“行走的团课”,从“新生第一课”到“同上一堂思政大课”,如今思政课走出教室,搬到社会一线,既突破教室边界,拓展了教学空间;又突破书本局限,丰富了教学资源,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培养出了一批批扎根边疆、扎根基层的“胡杨学子”。(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记者毛卫华|张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