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大学:传承胡杨精神 铸造“沙漠学府”
胡杨网记者唐媛媛
胡杨,被称为“沙漠英雄树”。人们赞美胡杨,不仅因为其风姿,更因为它的生命力中蕴含着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扎根边疆、甘于奉献的胡杨精神。
塔里木大学,作为“沙漠学府”,它随屯垦戍边而生,应西部开发、丝绸之路经济带、南疆发展而兴。在自身不断实践中,塔里木大学培养了一代代扎根边疆,服务基层的学子,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胡杨精神,在兵团这片热土上奉献着青春和智慧。
艰苦创业 沙漠边缘建高校
“天山作笔雪泡茶,兵团的精神传天下,昆仑立牌写校史,戍边育人乐在天涯……”走进塔里木大学校史馆,校歌《光荣塔大》回响在每位塔大学子耳边。一张模糊发黄的老照片,将他们带入到创校初期艰苦创业的年代。
1965年8月2日《光明日报》发表文章《发扬“抗大”“南泥湾”革命精神 坚持实行半农半读的教育制度》。资料图片
1958年10月,为了适应国家屯垦戍边事业和开发塔里木垦区对各类人才的需要,在时任农垦部部长王震将军的倡导和关怀下创办了“塔里木河农业大学”,1960年改称“塔里木农垦大学”,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塔里木大学”。
身处沙漠,环境艰苦,夏季酷暑,冬日严寒。这是对塔里木大学建校初期所处自然环境的真实写照。面对恶劣的环境,老一辈塔里木大学师生并未停止向前的脚步。
地头学习。 资料图片
学校建设之初,师生住的是地窝子,睡的是红柳床,黑板挂在树干上,讲义放在膝盖上。没有宿舍、没有教室,师生动手打土坯自己盖,没有教具,师生自己动手做,没有教材,师生自己抄写。
塔里木大学学子到田间地头学习。 资料图片
每人一把坎土曼,到校后自己动手制作一根扁担、一副筐子,成为第一代塔大学子入学时期的“三件宝”,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学习生活环境。
学生出工劳动。 资料图片
如今,一代代塔里木大学师生坚守在塔里木大学和南疆各地,以自己的行动诠释着胡杨精神的品质和内涵。凭着这种精神,塔里木大学从当初只有19名教师500多名学生发展到今天拥有950余名教师20000余名学子的国家高等学府。
自强不息 自身优势建学科
作为南疆一所高校学府,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是摆在塔里木大学面前的一道课题。面对这一课题,“立足南疆,特色兴校”是塔里木大学最终交出的满意答卷。
现场教学。 资料图片
多年来,塔里木大学紧紧围绕塔里木盆地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做文章,发挥比较优势,开展了“南疆特色生物资源研究和新品种培育”“塔里木盆地生态环境保护研究”等具有地域特色、服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研究。
塔里木大学专业类别及分布(2021)。
学科建设方面,塔里木大学大力培育以环塔里木生物多样性为特色的生物学学科、以南疆优质林果为特色的园艺学学科、沙漠盐碱干旱区作物高产为特色的作物学学科等优势学科,2018年5月成功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和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实现了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授权点建设零的突破。
扎根边疆 师生田间地头忙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的首要问题是“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多年来,塔里木大学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坚持“用胡杨精神育人,为兴疆固边服务”的办学理念,逐渐发挥出南疆人才蓄水池的作用。塔里木大学植物科学学院园林系主任吴翠云就是其中的一员。
塔里木大学植物科学学院园林系主任吴翠云带领学生到田间地头研究课题。 资料图片
吴翠云的父母于1962年支边来到新疆,吴翠云从小在南疆和田长大。1990年,吴翠云从塔里木大学果林专业毕业。在老师闫春雨及第一代塔大老师的影响下,她选择留校任教。而在吴翠云的带领下,更多年轻血液融入到扎根边疆的大家庭当中。
闫春雨教授(中)正在进行梨子新品种研究。 资料图片
“学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理念深深地感染和影响着我,让我能够扎根到新疆,服务基层,为南疆的林果产业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谈及选择留在兵团的原因,吴翠云说。
塔里木大学植物科学学院园林系主任吴翠云接受记者采访。
虽已进入8月暑期,但吴翠云每日的计划依然满满当当。没有寒暑假,没有节假日,不是和学生“泡”在实验室里,就是组织学生前往农田果园,这已经成为吴翠云工作中的一部分。31年来,吴翠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塔大果林专业学子在南疆大地枝繁叶茂、花开正艳。
园艺专业实习。 资料图片
吴翠云仅仅只是塔里木大学众多师生扎根边疆、甘于奉献的一个缩影。“羊圈教授”祁成年、提高种牛种羊利用率的高庆华……一批批学者,扎根南疆,把田野当课堂,在大地上写文章,让胡杨种子在兵团各地生根发芽,为南疆农、林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