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央视春晚将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多民族文化荟萃的新疆喀什设立为分会场,不仅以特色鲜明的乐舞形式烘托出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而且以生动新颖的文化表达呼应“龙行龘龘,欣欣家国”主题,展现了新时代新疆各族人民心手相牵、团结奋进,共创美好未来的思想内涵,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和意义重大。
2024春晚喀什分会场春节特别节目以《美在新疆》为主题,由“开场”“山河壮美”“民和乐美”“凝心聚美”和“尾声”等五部分构成。从整台晚会来看,舞蹈作品具有原生性与艺术性交融、多元性与一体性共存的风格特征,舞蹈语汇生动形象,舞台调度灵活大气,画面呈现极强的艺术张力。总结本台晚会的舞蹈特点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真挚的情感表达与舞蹈结构的融汇承载丰富的文化意蕴:“圆”和“点”的突出运用。“圆”的突出运用主要体现在舞蹈作品构思上,使作品具有一定的隐喻性。开场舞蹈《欢乐大地》当音乐响起一层层“麦浪”在高低起伏的动态舞蹈中拉开了晚会的序幕。演员们在包裹的九层圆中挥舞双臂由密集变疏松,九个圆圈隐喻“九九归一”“天长地久”“吉祥”“繁荣”“圆满”之意,编导运用“圆”的构思以动态变换叠加的形式,构成一个大的“同心圆”将各民族凝聚在一起,这是一个同心共铸的“圆”体现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点”的突出运用体现在舞蹈结构的设计当中。舞蹈《阳光下的麦盖提》中,一群小伙儿簇拥而上于舞台,舞蹈结构在方队画面中凸显了“点”,所蕴含的精神表征正是当代新疆青年一代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中方块与点(从一个点到两个点)的结合既有群体动态的整齐划一又有个体的强调凸显,体现出群舞在个体动态下的“融合之美”。
女子群舞《摘葡萄》作品中编导对“点”的理解和运用则更为明显,从葡萄架下三名领舞由远及近小碎步跑向舞台,多点式的结构设计让作品更富有生机,舞蹈结构运用整和分的创作手法,这种传统的结构形式给舞蹈注入新的动感,让整个作品具有了“以人拟境、以境造势、以势宣情、以情动人”的舞蹈内涵,和舞蹈《欢乐大地》《阳光下的麦盖提》《摘葡萄》一样,作品在“点”和“圆”的内在蕴意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和诠释,表现出新疆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密团结在一起的思想寓意。
二、鲜明的原生特色与艺术手法的并置彰显时代主题:“点”和“线”的多维表达。舞蹈中“点”“线”的多维表达有贯穿始终的创作主线、有舞蹈画面“点”和“线”图形的运用、有“点”和“线”的舞蹈情绪表达。舞蹈作品《欢乐大地》用“点”和“线”的思维模式创新了舞蹈动态形象,运用多个民族以串联的表现手法从“点”即一个民族到“线”多个民族进行舞蹈表演,以群舞叠加的形式加深观众印象;舞蹈语汇选择上运用多语态、多元素的原生舞蹈语汇如维吾尔族的绕腕、移颈、动目;哈萨克族的硬腕、柔手、追步;回族的摇头、踏点、屈伸;蒙古族的硬肩、柔臂、马步;柯尔克孜族的磋步、后点步;汉族秧歌的平步、双摆手等进行艺术化的提升,对原生舞蹈文化进行多种形式的活态传承与发展。
女子群舞《摘葡萄》是经典的维吾尔族传统民间舞蹈作品,在舞蹈情绪表达过程中通过“点”到“线”的形式贯通整个作品,透过演员表情和动作,表达她们摘葡萄的内心世界,让观众仿佛置身于葡萄园中,感受摘葡萄时的场景,体会摘葡萄时愉悦的心情,这个过程是由“摘”这个“点”将其一连串的元素表达并用“线”的方式完美呈现。
男子群舞《阳光下的麦盖提》中“点”和“线”的交替使用在舞蹈构图中有充分的体现,这些朴实无华的“点”在舞蹈构图当中凸显其舞蹈原生性元素的本体特征,它将情节性的脉络弱化,以另一种呈现方式表达人物的情感,体现舞蹈原生性的动态元素,这是以“点”的方式完成这种结构模式并与其他表现形式形成鲜明对比的艺术表达。
哈萨克族舞蹈《黑走马》中原生性元素的运用是本场晚会较具代表性的一个点,折腕、柔手、硬肩是哈萨克族舞蹈“点”元素的代表,肩、手、脚的纯朴动态深深打动每位观众的心,极具艺术魅力。
通过晚会可以深刻的感受到新疆对于传统民间舞蹈不只是停留在保护的层面,通过编创孜孜不倦的探索尝试和深入地挖掘与创新,让民间舞蹈文化以全新的方式进行表达,时尚生动且内涵丰富,从文化层面体现出舞蹈艺术的创新性与传承性,二者在相互交汇的过程中不断地融合发展。
三是多元的民俗元素与一体的文化表征达到求同存异:“点”和“面”的相交相融。群舞《我的爱献给祖国母亲》是典型的“点”“面”交融的歌舞乐场景展现。当音乐响起,女子群舞《朱拉》领舞演员马依热·艾买提江以“点”的方式站立在舞台中央,四周环绕着《顶碗舞》《萨玛瓦尔舞》《手鼓舞》,这就是“点”与“面”的交汇融通。《朱拉》舞蹈从一个“点”的引入进入三角形、半圆形、大方块、两竖排等多个“面”的交替转换当中,这种点与面的交汇融通,构成舞蹈大场面的舞台调度和红色、黄色、蓝色服饰等不同色块的群舞设计,继而为舞蹈作品的内在情感表达和视觉冲击力,营造出多姿多彩的新疆之美,这是舞蹈群舞设计中舞蹈表现方式与舞蹈色彩对比的模式。
《我的爱献给祖国母亲》呈现歌舞乐三位一体的表达方式,其中舞者三百多人、乐者九十多人、歌者八十多人,歌曲选用了十二木卡姆中且比亚特木卡姆并在此乐曲的基础上进行重新填词配器,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同时也将“和谐”理念贯穿整个作品,歌词表达出对祖国母亲真挚的爱,直抵人心。
总体来说,晚会的舞蹈作品《欢乐大地》《黑走马》《摘葡萄》《阳光下的麦盖提》《我的爱献给祖国母亲》在舞蹈结构的设计过程中,编创者从单一民族入手穿插融入多个民族进行舞蹈表演,通过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回族、汉族、蒙古族等民族舞蹈文化的融合,以单个民族的“点”延伸和融合呈现出中华民族的“面”的文化特征,并在红色氛围的衬托下,进一步体现出新疆各族人民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像石榴籽一样紧密团结在一起的生活图景和精神意象。
综上所述,从结构、形式、内容上看新疆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创新和发展都很好的融入时代元素,新疆民族舞蹈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说,晚会是对新疆民族民间文化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全方位展示和检阅。使我们对“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这一论断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体悟。同时,通过晚会演员们歌舞乐的激情和真情表演,展现出新疆各族人民的文化自信自强,让我们对新疆美好的未来充满憧憬和希望。
新疆文艺评论家协会供稿
图片 金炜
(中国日报记者毛卫华|张莉)
张莉:昌吉学院副教授、民族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