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棉花田间管理的关键时期,在沙雅县海楼镇团结村、诺尔如孜库木村等村落连片的棉田里,却少见棉农躬身劳作的身影。
“现在种棉花,浇水不用锹、拾花不弯腰,平地整地、精量播种、无人机打药、高效节水滴灌、采棉机采收,全程基本是机械化、智能化作业。”诺尔如孜库木村村民阿力木·奥斯曼说。
沙雅是植棉大县,今年种植棉花195万亩。当地上万户棉农像阿力木一样,挑起农业现代化这条“金扁担”,提高了脱贫增收能力,增添了乡村振兴活力。
建高标准农田 破发展瓶颈
沙雅县水土光热资源丰富,非常适宜种植棉花,年总产量超过20万吨。
靠传统模式,植棉成本越来越高。如何让棉花提质增效、让棉产业提档升级,是沙雅县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2017年,沙雅县承接南疆50万亩高效节水增收试点项目工程。以该项目为突破口,全县大规模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过去的小地块整合成100亩至300亩的大条田后,土地碎片化、经营分散化、从业人员多、组织化程度低等问题迎刃而解。”沙雅县委改革办负责人唐友林说。
土地流转中,沙雅县探索出“合作社 农户”“公司 合作社 农户”“家庭农场 农户”3种模式,在土地确权基础上,引导农户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作社,使农民从小规模土地经营中解放出来,从事其他生产经营或外出务工。
土地经营模式转变、劳动力供应充足加上优质棉花资源和良好营商环境,沙雅县先后吸引了10余家投资千万元以上的企业落户,涉及棉纺、农机制造、节水设备制造等。同时,现代化的种植业合作社、劳务服务合作社、家庭农场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在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带动下,沙雅县棉花产业智慧化水平逐步显现。
“新疆利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已在沙雅设立4个公司,配套有纺织板块、农业板块、棉业板块。通过前端种植、后端纺纱,建立100万亩种植基地和年产100万吨皮棉、100万锭纺纱生产线。”沙雅利华创新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振新说。
节水保生态 促节本增效
沙雅县努尔巴克乡振兴村村委会主任林永国和几名村民算了笔节水账:原来种一亩棉花需要600立方米水,现在用水不到450立方米,棉花产量上来了,一亩地还可节省水费40元。
记者在沙雅县水利局了解到一组数字:2019年,渭干河灌区引水总量比2017年减少2200万立方米,比2019年限额少用水3000万立方米,农作物能够得到充分灌溉的概率由项目实施前的75%提高至85%。
“节余的水量,优先用于新增人工生态林和自然生态灌溉,保护了生态环境,目前全县森林总面积达到564.9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14%,相比以前提升0.24%。”沙雅县水利局局长郑伟说。
棉产业机械化、智慧化每推进一步,沙雅县美丽乡村建设就向前迈进一步。
今年,虽然受疫情影响,但沙雅钵施然智能农机有限公司生产的精量播种机、采棉机一直供不应求,新研发的残膜回收机也成了抢手货。
“每亩棉田至少产生20公斤残膜,人工回收残膜费时费力,回收率只能达到60%,机械回收率可达到80%以上,而且可将棉秆粉碎还田。今年,我们将残膜回收机的膜箱设计得更大一些,让回收作业效率更高,生产量也由去年的150台增加到600台。”沙雅钵施然智能农机有限公司基建总指挥、销售高级经理朱全生说。
全产业链发展 助多元就业
最近,沙雅县红旗镇喀什托格拉克村村民尼牙再木·依明计划新买几样家具、家电,把房子布置得更漂亮,让日子过得更红火。她的自信来自全村棉花种植模式改变后,有了土地流转和家门口就业两份收入。
沙雅县就业局局长马宝中说,这几年,沙雅县农村劳动力就业呈现递增之势,与棉产业迅速发展有很大关系。机械化耕作、规模化经营,让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不少农户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或企业,一边拿土地分红或流转费,一边在合作社或企业务工,有些年轻农民还成了无人机植保等现代化农业机械操作手。
据统计,在沙雅县大规模的转移就业中,50万亩高效节水增收试点项目区累计释放富余劳动力26990人,富余劳动力通过农业内部转移、产业扶持、就近就地转移、发展三产、劳务输出、自主创业等多种途径就业创业,有了稳定收入。
今年,沙雅县进一步延伸棉花产业链,让智能化、科技化、信息化融入棉花产业链每个环节,实现优质棉种植管理、轧花加工、优质棉纱生产和织布精深加工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棉花吐絮。
延伸阅读
新疆是全国最大的优质棉生产基地,主要布局在吐哈盆地,塔里木盆地西南、叶尔羌河流域、塔里木河中下游两岸,准噶尔盆地中西部等地3个棉区12个地州市的37个县市区。
我区持续加强棉花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棉花品质提升,推动新疆棉花产业向高质量方向发展。计划到2022年,全区棉花种植面积稳定在3700万亩左右,棉花集约化生产率提高到50%以上;到2025年,棉花集约化生产率提高到60%以上。
来源/新疆日报
记者/张治立
编辑/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