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一脉同风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2020年初,第十批援疆干部人才来到新疆,开启新一批援疆工作。
“参加过援疆任务的同志,受到了精神的、实践的洗礼和锻炼,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期望你们在这里扎扎实实作出应有的贡献,也是一生值得自豪的贡献。”2022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新疆期间,亲切接见第十批援疆干部人才代表并合影,即席发表重要讲话。
三年来,援疆干部人才身肩时代之责、满怀感恩之心、践行报国之志,弘扬“舍家报国、忠诚担当、团结奉献、创新奋进”的援疆精神,用实际行动回答了“援疆为什么?援疆做什么?援疆留什么?”的时代之问,交上了一份优秀的答卷。
全面援疆、精准援疆、长期援疆;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凝聚人心、服务发展、拓展延伸……三年来,第十批援疆干部人才真抓实干、拼搏奋斗,在天山南北留下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烙印,谱写了民族团结、交融奋进的动人新篇章。
智力援疆,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所、植保所等20余个研究所,累计115个工作团队的1046名专家扎根新疆开展科技援疆工作,为新疆农业转型升级提供科技支持。图为4月17日,新疆农业科学院加工番茄生物育种创新团队科研人员正在开展加工番茄表型鉴定。杨波摄
走进光伏产业园、深入风电设备制造企业调研、开设“十四五”经济发展新走向新战略新任务专题讲座……2021年4月,河南省对口援疆“中原院士专家哈密行”邀请13名河南省“两院”院士、专家,为哈密市和兵团第十三师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第八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把智力援疆作为工作重点,拓展“组团式”援疆领域,提高干部人才选派工作质量。三年来,各援疆省市把智力援疆作为重中之重,安排援疆资金40多亿元,实施智力援疆项目1012个,着力打造一支留得住、能战斗、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持续加大人才柔性援疆力度。顾问指导、技术联姻、项目合作……三年来,全疆各地借助援疆渠道柔性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2.8万余人,有效缓解了受援地人才短缺难题。河南省探索柔性人才“组团式”援疆模式,柔性引进教育、医疗、农业等重点领域骨干人才2300余名,“组团式”服务哈密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山东省“鲁雁引智”工程组建“鲁喀智库”,在重大课题研究、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实施人才合作项目56个,为喀什地区引进培养人才1900多名。
——精准实施干部人才培养培训项目。借助援疆省市优质培训资源,我区持续加大双向交流、两地培训、跟岗挂职锻炼力度,“请进来”“走出去”,培训新疆各类干部人才150多万人次,选派3491名干部人才赴援疆省市挂职学习,开阔眼界、提升能力。上海市结合克拉玛依市实际需要,打造“沪克访问学者”“影子计划”等品牌培训项目。克拉玛依市1700多人次赴上海市党政机关、知名高校、医疗机构、园区企业接受学习培训。福建省创新实施“五个一百”工程,每年从昌吉州医、教、农、文旅等重点行业各选派100名左右专技人才赴闽培养培训,选派100名左右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开展实习实训。
——常态化开展帮带提升工程。团队带团队、专家带骨干、师傅带徒弟,全疆4.1万余人次干部人才被列入传帮带范畴,实现发展观念转变、工作能力提升。山西省创新实施“1 n”带动模式,发挥各领域援疆专业技术人才示范引领作用,助力受援单位特色专业发展,推动产教融合实现双赢。深圳市开展“鹏城院士新疆行”系列活动,协调11名院士来喀什地区就人工智能、数据算力、生物医药等前沿科技发展趋势进行指导交流。
时刻把受援地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
2022年6月16日,32名湖南援疆医疗专家组成“红石榴”医疗服务队,赴吐鲁番市高昌区恰特喀勒乡开展巡回义诊。湖南省援疆工作前方指挥部供图
“援疆路上,有艰辛、有付出,但看到患者康复后的笑脸,这一切都值了。”张东玲这样描述自己在新疆的工作和生活。
张东玲是河北省沧州市妇幼保健院主任医师,在轮台县人民医院援疆期间,她担任副院长。在她的带领下,轮台县医院成长起了一批年轻医生,整体诊疗水平受到患者交口赞誉。
时刻把受援地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是援疆干部们的共同特质。
2020年以来,河北省先后选派200多名医生组成11个“组团式”医疗团队来到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兵团第二师,累计提供诊疗服务7万余人次,填补经剑突下胸腔纵隔肿瘤切除术等医疗技术空白406项,组织医疗专家义诊225场,受益群众22万人次。
第十批援疆干部人才进疆以来,恰逢新冠肺炎疫情侵袭。关键时刻,援疆干部人才们挺身而出,与受援地干部群众共同铸就了一道抗击疫情的钢铁长城。三年来,各援疆省市坚持援受两地 “一盘棋”,选派35支医疗队4872人紧急驰援新疆,2800余名援疆干部人才义无反顾、逆行而上,主动参与受援地疫情防控,为保护各族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构筑了坚强防线。
打开水龙头,清冽的天山雪水汩汩而出。
吐鲁番市鄯善县连木沁镇居民麦麦提·卡德尔高兴地说:“是援疆干部给我们送来了甘甜的自来水。”
2021年4月,鄯善县山南三乡一镇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完工。这个总投资超1亿元的民生项目,是“十三五”期间湖南援疆惠及人口最多的水利项目,日供居民生活用水可达3万立方米,惠及15万名群众。
捧着一颗心来,留下满疆春色。2021年9月,黑龙江省教育厅首批“组团式”援疆工作正式启动,来自北国冰城哈尔滨市第三中学的地理教师董蕊毫不犹豫地报了名。虽然他是家中独子,但是这个决定依然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他说:“这是一项充满爱的使命。”
三年来,各援疆省市“小组团”援疆工作深化拓展。积极推动“组团式”援疆向教育、科技、农业等重点领域深化拓展。统筹不同选派渠道援疆教师力量,各援疆省市在全疆186所学校开展教育人才“组团式”援疆工作,推动与援疆省市300所学校远程共建,覆盖幼儿园、中小学及职业院校各个学段,开展听课评课4.9万多次、上公开课5800多节、举办各类讲座1000多场,帮带培养骨干教师1500多人,有效提升受援地教育教学水平。
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我和北京的爸爸妈妈约好了,暑假去天安门广场看升旗。”今年3月22日,和田市北京海淀小学学生苏比努尔·阿塔吾拉说。
离疆在即,长期帮助苏比努尔的北京市援疆干部牛璐瑶与苏比努尔许下了这个约定。
当天,和田市北京海淀小学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16位“我在北京有个家”项目的捐赠代表专程从北京来到和田,与自己结对资助的孩子见面。
“我在北京有个家”结对认亲活动由北京市援疆工作前方指挥部联合共青团北京市委、北京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共青团和田地区委员会于2019年共同发起,每年通过“1 5 n”的方式(1份1000元助学金 5份特色礼物 结对关爱行动),在原有一对一资助学生助学金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入了对和田地区各族青少年的心灵关爱与成长陪伴,通过认亲结对、融情交流营、定期寄送特色礼物等活动,让受助学生持续感受到来自首都人民的温暖和关爱。
交往交流,结亲走访,援疆干部人才与受援地群众的感情越来越深。
今年3月17日,河南省精品话剧《红旗渠》在哈密市展演。这是演出剧照。王一川摄
三年来,通过深入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援疆干部人才与受援地各族群众结对认亲5840户,走访见面4.2万多次,捐款捐物1亿多元。同时,各援疆省市加强援受双方交流合作,结对互动促融合,持续推动援受两地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三年来,各援疆省市与新疆各地州市互派党政代表团270多个,推动援受两地乡镇(街道)结对570多个、村(社区)结对1500多个,选派9920名村支书、村主任、妇女主任赴援疆省市学习考察,组织开展少年儿童手拉手活动,参与人数达70多万人次。
“第一次看晋剧,这场《徐策跑城》好看得很。”2021年7月26日,山西省“千里共筑‘晋疆情’,文化援疆‘轻骑兵’”文化惠民基层演出活动来到阜康市阜新街道文化路社区,居民沙尼汗·艾塔木说,“感谢援疆干部给我们送来了这么精彩的节目。”
三年来,山西省援疆工作创新开展“文艺轻骑兵”文化润疆活动,推动优秀地方剧目和提线木偶、绛州鼓乐、面塑等“山西绝活”走进昌吉州、兵团第六师五家渠市乡村社区,8万余人观看和互动,文化交融取得新成果。
吉林省协调专家赴阿勒泰地区策划指导创作大型话剧《可可托海我的魂》,在疆内外引发强烈反响。辽宁省创新马克思主义跨越时空宣传传播方式,组织制作以辽宁省孙景坤、塔城地区魏德友2位“七一勋章”获得者事迹为教材的“八千里路英雄情——一堂跨越时空的思政课”,在全国直播媒体点击量突破300万次。
库尔勒市第二十三中学学生在河北省援疆教师王劲峰的指导下,成立了河北梆子艺术社团,受到学生们欢迎。这是2022年7月3日,学生们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教育系统“我和亲戚有故事 同心共筑中国梦”文艺汇演中表演。王敬摄
三年来,援疆各省市坚持把增进文化认同、促进交往交流交融作为巩固各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手段,安排援疆资金150多亿元,实施文化润疆和交往交流交融项目1833个。新疆与援疆省市各族干部群众交往交流越来越密切、感情越走越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魏永贵)